內蒙古發現早期鮮卑民族房屋遺址 出土陶器、鐵器、動物骨骼等遺物
出土馬蹄釘或為國內發現最早使用馬蹄鐵的實證
“一直以來,考古人員從未在國內發現過早期鮮卑民居房址,只發現過早期鮮卑墓葬。今年8月至10月,我們在內蒙古通遼市首次發現兩處早期鮮卑民居房址。其中出土的馬蹄釘很可能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使用馬蹄鐵的實物證據。”12月15日,本次考古發掘主持人、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連吉林向本報記者介紹了發現早期鮮卑民居房址的過程和出土文物的價值。
本次考古發掘現場已經定名為小呼和格勒遺址,位于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希伯花鎮小呼和格勒嘎查西北約1公里。遺址位于一地勢較高的沙丘上,植被破壞嚴重,地表散布著少量陶片。2020年8至10月,為配合“引綽濟遼”輸水工程主線項目建設,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科左中旗文管所合作,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此次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清理房址2座,灰坑10余座,出土了一批陶器、鐵器、石器、動物骨骼等遺物。
連吉林介紹,早期鮮卑的民居遺址在國內很少發現,小呼和格勒遺址發現的兩座房址(F1、F2)為國內首次正式發掘的早期鮮卑房址。兩座房址平面均呈長方形,為半地穴式建筑。F2發現有灶,居住面上出土陶器、鐵器、石器等,表明這時期一部分鮮卑人已過著定居生活。另外,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陶器的紋飾上反映了鮮卑人以畜牧為主的經濟特點。在小呼和格勒遺址陶器紋飾中,除大量的幾何圖案之外,還有一些馬的圖案。在發現的馬紋裝飾中有多種不同姿態的馬紋圖案,或萬馬奔騰,或漫步草地,或以馬為主的復合圖案。馬的體態也或肥或瘦。在小呼和格勒遺址陶器紋飾中,還發現有氈帳及太陽紋的圖案,表現了鮮卑人游牧生活的場景。
連吉林推斷,此處遺址的年代大概在東漢至西晉時期。考古人員在通遼市的新開河、老哈河流域近年來發現了多處早期鮮卑墓葬,如科左中旗六家子鮮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等。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的陶罐、陶壺等與科左中旗六家子鮮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出土的陶器形制及陶器紋飾有諸多相同之處。科左中旗六家子鮮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年代為東漢至西晉時期,故小呼和格勒遺址的年代也應與其相當。
連吉林說,本次考古最有趣的發現是在F1出土的馬蹄釘。給馬釘上蹄鐵,不僅可以保護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國內考古已發現的馬蹄鐵實物最早的是東北高句麗時代遺存好太王陵發現的蹄鐵,該墓年代為公元414年。小呼和格勒遺址F1出土的馬蹄釘(與馬蹄鐵配合使用)說明鮮卑早期馬蹄鐵已開始使用了。F1出土的馬蹄釘很可能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使用馬蹄鐵的實物證據。
鮮卑是我國北方歷史上的一個主要民族,屬東胡族的一支,活躍于兩漢魏晉至北朝時期。鮮卑沿著大興安嶺走廊一路西行并建立了北魏王朝,對我國的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鮮卑通常被劃分為東部鮮卑和拓跋鮮卑兩部分。漢晉東部鮮卑遺存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通遼市的新開河、老哈河流域和遼寧朝陽等地區,典型墓葬有六家子、舍根、北瑪尼吐、新勝屯、北票房身村等。《后漢書·鮮卑傳》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以季春月大會于饒樂水上”。饒樂水,有學者認為即是新開河。小呼和格勒遺址與六家子墓群均處于新開河南岸,二者相距僅10公里。
連吉林認為,小呼和格勒遺址出土的漢式陶壺、印紋陶器及六家子墓群出土的漢式銅鏡等包含有中原文化因素,與民族遷徙和融合相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漢人來此居住,從事農業、手工業、制陶業等。小呼和格勒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該地區鮮卑時期的社會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及鮮卑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義。(記者高平)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