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透鏡”的“大世界” 讓近視防治成為日常好習慣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激光近視手術在我國廣泛應用,讓無數近視患者得以擺脫眼鏡,獲得清晰視覺。12月31日至2021年1月3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辦的首屆“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兒童青少年預防近視科普論壇暨第十屆“關愛近視 微笑論壇”活動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涵蓋多個板塊內容,包括圓錐角膜術前篩排與交聯策略論壇、智能化屈光診斷檢查、國際角膜塑形術及近視防控論壇等。數百名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就眼健康普及及近視防控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方法展開探討和分享。
小“透鏡”的“大世界” 摘下眼鏡恢復清晰“視界”
近視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高發的視覺性眼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屈光不正,WHO已把它列入亟待解決的可致盲性眼病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激光近視手術以來,大致經歷了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PRK)、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 (LASIK)、準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鑲術(LASEK)、飛秒-LASIK手術(半飛秒手術)和飛秒激光小切口透鏡取出術(全飛秒手術,SMILE)幾個階段。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周行濤教授領銜的視光學團隊,在國際上獨創新療法,將以往飛秒激光近視和遠視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用于圓錐角膜和角膜營養不良患者,使之重獲光明。
在眼科學領域,圓錐角膜與角膜營養不良是頑癥,角膜營養不良是一種遺傳性的原發性進行性角膜病變,移植后還會復發。而我國角膜材料嚴重匱乏,面對龐大的患者使醫生在診療中面臨挑戰。隨著全飛秒激光角膜屈光手術(SMILE)的問世和發展,角膜基質透鏡這一手術中常規被廢棄的“透鏡”大量出現。前期大量臨床研究證實,SMILE來源的角膜基質透鏡可用于遠視、老視矯正,治療圓錐角膜、角膜潰瘍和穿孔修復等諸多眼科疾病。這一小小透鏡為拓寬角膜移植供體來源、緩解角膜供體不足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也為構建組織工程角膜基質提供了新的選擇。對SMILE來源的角膜基質透鏡的再利用已成為全球眼科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點。這些透鏡可以“再利用”嗎?該如何利用?一直是周行濤團隊思考的問題。
為此,他們首先在兔眼中開展同種自體透鏡移植,結果發現植入的透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后又在猴眼中開展同種異體透鏡移植的嘗試,結果提示不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植入的透鏡可產生度數。2015年,李美燕博士在周行濤指導下,原創性地把遠視透鏡植入一個瀕臨角膜移植的圓錐角膜患者的角膜層間,經隨訪至術后2年,患者的裸眼視力從術前的0.1提高到術后的0.3、框架眼鏡矯正視力從術前0.3提高到術后0.5,近視從術前的1350度下降到術后325度,散光從術前600度下降到150度。這是國際上首次將新鮮遠視透鏡移植治療圓錐角膜的成功病例。
值得一提的是,圓錐角膜多于青春期發病,病情嚴重者須進行角膜移植,甚至可能導致失眠。本屆論壇上,周行濤教授對《3-6歲兒童近視防控前置方案》進行專家解讀。周行濤強調,近視防控科學化的前提是做好屈光發育檔案的推廣實施。3-6歲是兒童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因此,落實3-6歲兒童屈光發育檔案的建立,從視力篩查、檔案建立、近視預測、方案制定、方案執行、跟蹤隨訪等六個關鍵點進行該年齡段近視防控的規范化流程,將達到事半功倍的防控效果。截止2020年,由周行濤教授領銜的“近視小飛俠”科普志愿團隊已完成閔行區浦錦街道8所中小學校共9000余人和12所幼兒園共5300余人的入校入園眼科檢查和屈光篩查工作,完成對徐匯區和閔行區等衛生保健老師的線上科普培訓近2萬余人次。
那么對于成年人的近視,還能治嗎?周行濤表示:近視手術屬于超微創手術,已較成熟,是改善視覺的選擇之一。“即使高度近視800度或1800度,我們也會盡全力。所以,想向公眾傳達兩個信息:第一,對近視防控,要重視,重視,重視!第二,對高度近視不要背太大包袱,近視是可防可治的。”周行濤強調,防治結合,“防”在優先位置。多增加戶外活動,千萬不要宅在室內,即使不是體育運動,在戶外自然光下的活動都可以,戶外活動對近視阻止和減緩有一定的防控作用。其次,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面,結合一部分的光學手段,包括配鏡手段、OK鏡的手段,科學規范的配鏡,讓孩子們的度數變化的時候及時得到清晰視覺。
讓近視防治成為日常好習慣
青少年近視防控急需盡快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和專業機構“五位一體”的綜合防控策略。本屆論壇上,“面向未來•攜手行動•近視防控健康科普2021年新征程”正式開啟。圓桌會議圍繞“近視”和“孩子”兩大高頻詞匯展開。“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近視預防小分隊周行濤、陳偉蓉、魏文斌、畢宏升和趙培泉隊長結合各分隊實際工作,深入探討了“如何構建近視防控科普體系,更好地服務大眾”的主題。各位隊長強調了科普對于近視防控前移的重要性,他們通過構建共防共治體系、編寫近視防控標準化手冊、結合慈善光明行點亮星星之火、開展大樣本近視預防預測等不同手段落地落實近視防控政策。“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侯光輝醫生、趙偉醫生、李爽樂醫生、陳耀華醫生和曾思明醫生分享了自己走上科普道路的有趣經歷。他們強調近視防治工作內容與形式同等重要,呼吁全民參與到近視防治的科普宣傳中來,讓近視防治像勤洗手和戴口罩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好習慣。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黨委書記錢飚表示,醫院作為國家衛健委所屬唯一一所三級甲等眼耳鼻喉專科醫院,擁有國家衛健委近視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市眼視光學研究中心,理應承擔近視防控“國家隊”的使命與責任。醫院通過成立眼視光學聯盟、探索眼視光康聯體的上海模式并嘗試推廣至長三角地區;開展兒童近視篩查,發展學校社區作為主陣地,各聯盟單位作為主戰場。最終構成集預防、篩查、干預、跟蹤為一體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堡壘。未來眼耳鼻喉科醫院將不斷凝聚新智慧、開拓新思路,開創國民視覺健康新格局。(王春)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