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天氣再度來襲 蒙古氣旋該不該“背鍋”
時隔不久,沙塵天氣再度來襲。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受蒙古氣旋及后部冷空氣影響,28日白天,沙塵繼續向東、南、西三個方向擴散,邊界大致位于河西、關中、黃淮以及遼吉中部一線,西南方向主要表現為浮塵,東路風沙顯著,部分地區能見度低于1公里。
這一輪沙塵天氣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與上一輪相比有何特點?蒙古氣旋又是何方神圣,其是沙塵天氣的幕后“真兇”嗎?
強度略弱 影響范圍相對更小
“此次出現強沙塵暴天氣主要是由于蒙古氣旋和冷高壓配合,將地表沙塵攜帶至高空,然后遠距離傳輸。沙塵起沙和傳輸的動力條件均較好。”28日,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張濤表示,去年冬季以來,蒙古國、我國內蒙古中西部及西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且積雪覆蓋范圍較小;今年2月以來這些地區氣溫顯著偏高,地表土壤變得比較疏松,起沙條件較好,這是沙塵天氣形成的物質基礎。
與3月14日至18日強沙塵暴天氣過程相比,張濤介紹,整體來看,此次沙塵天氣過程強度略弱,沙塵暴影響位置偏東,強沙塵暴范圍相對更小,揚沙或浮塵向南傳輸范圍略小。
具體來講,從生成原因看,兩次過程都是由在同一位置生成的蒙古氣旋造成的。春季是蒙古氣旋的活躍期,蒙古地區熱力條件較好,容易形成暖熱低壓。從起沙條件看,上一輪強沙塵暴天氣主要是由于冷高壓將蒙古國的沙塵輸送到我國,而且風很大,導致蒙古國的起沙量特別大。這一次蒙古氣旋略向東南方向移動,還疊加了內蒙古本地的起沙,本地起沙也有一定貢獻。此次沙塵天氣由于蒙古氣旋配合后部的地面冷高壓系統沒有上次強,所以蒙古國的起沙量較上次略小。
“此次沙塵暴的影響范圍較上次要小一些,持續時間也相對偏短一些。2日夜間起大部地區沙塵強度減弱,空氣污染程度減輕。”張濤說。
蒙古氣旋該不該“背鍋”
從衛星云圖上看,伴隨沙塵暴來襲的,是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地區狀如臺風的空氣漩渦,學名叫蒙古氣旋,氣勢如虹。在它的強力旋轉下,沙塵被“甩”向華北東北。
中央氣象臺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饒曉琴介紹,蒙古氣旋是溫帶氣旋的一種,發生或發展在蒙古中部和東部高原一帶。這個地區的西部、西北部多高山,蒙古中部和東部處于背風坡,有利于氣旋的生成和發展。春秋季,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氣旋出現次數最多,冬季次之;夏季,鋒區北移,暖空氣活動占優勢,氣旋顯著減少。
其移行路徑有兩條:一是向東進入我國內蒙古,然后經東北平原沿松花江下游繼續東移;二是向東南移入我國華北,入渤海再經朝鮮半島東去。蒙古氣旋對我國北方天氣影響很大,主要表現為大風、揚沙和降雨,尤其以大風最為突出。發展強盛的蒙古氣旋,在氣旋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大風。降水一般不大,甚至沒有,這是因為氣旋內暖空氣多來自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和河西走廊一帶,水汽不足,常常除了中心北部出現一些降水外,其他地區多半只有高云。我國北方的春季大風天氣多與該氣旋影響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氣旋的活動,總是伴有冷空氣的侵襲,所以大風、風沙和霜凍等天氣現象可能隨之而來。” 饒曉琴強調。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吳曉京表示,沙塵天氣生成后,我國利用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實時監測沙塵的整個移動過程,每5分鐘獲取一次衛星觀測圖像。這次沙塵過程的重要“幕后推手”——蒙古氣旋的云系螺旋中心區在內蒙古東北部清晰可見。截至3月28日9時,衛星監測到的沙塵區基本位于我國境內,可視面積達87.1萬平方公里。(付麗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 我國北方及中部區域出現空氣重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期間(除夕19時至正月初一6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
2021-02-14 -
星際飛船高空試飛或違規 SpaceX被FAA正式調查
2月1日消息,據外媒報道,SpaceX日前因為發射其Starship SN8違反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簡稱FAA)的測試...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