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草”成“寶” 農業機械拾草打捆一氣呵成
一個個圓乎乎的麥草捆,靜靜的躺在金黃的麥茬地上。多年前在明信片上見過的這幕國外農場風景,在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王集鎮的各村麥收場上,隨手一拍,就成了手機屏保。“三夏”時節,王集鎮豐收的麥田里,拾草機、打捆機、運輸車輛等農業機械在田地里來回穿梭,拾草打捆一氣呵成,“大鐵牛”吞“金”吐“蛋”,大顯神威,秸稈禁燒“草”成“寶”,構成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農業機械在處理秸稈,莊學兵攝
長期以來,夏收季節的秸稈禁燒是基層鄉鎮村組的重要工作。因為焚燒秸稈不僅污染空氣,還容易引發火災,安全隱患不言而喻,其危害有目共睹。江蘇省委駐睢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在慰問各幫扶村組秸稈禁燒指揮哨時,鎮環保所工作人員呂雪峰提出的建議,在制止、問責秸稈焚燒行為的同時,還應采取技術手段,在秸稈循環利用上想辦法、下工夫,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難題。
三天之內,多方調集的拾草機、打捆機,再加上江蘇省委幫扶隊給有關村購置的收割機、拖拉機運輸車輛等農用現代化機械,大家邊收邊捆邊送邊運,既省工提速,又有效解決秸稈焚燒、拋河等問題,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還百姓一方潔凈的藍天。
據介紹,由于有了這些農業機械設備發揮威力,在王集鎮吳廟村集體合作社1000畝小麥,僅用1天半時間就收割、打捆清理完畢,再由村里拖拉機送到官山鎮的秸稈收儲點,第三方公司將秸稈打碎后做飼料養牛,還能做菌種基肥等。這讓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讓曾經毫無利用價值的麥草變成了可循環利用的寶。
據統計,截至6月9日下午5時,全鎮已拾草、打捆1.2萬畝,3600噸,僅此一項可為合作社和農戶增收資金12萬元。(葛愛華 莊學兵 金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全球手機行業Q1利潤突破1億美元 蘋果智能手機陣容更受歡迎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報告,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在今年第 1 季度的利潤...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