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耳目”掌控生長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看天吃飯”。如今,農業基礎設施數字化不斷深入,數字農場方興未艾;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成為新農資;農產品生產、管理和銷售正向“看數吃飯”邁進。
數字“耳目”掌控生長
在福建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從測土測濕到控肥防蟲,都無需人工親力親為。這是因為茶園內安裝了5G全景攝像頭、5G物聯網探針采集器等設備。通過這些“耳目”,茶農楊文春可以在手機上的物聯網監控平臺,實時監測茶園生長環境數據。
“過去需要時不時巡山查看病蟲害,現在通過‘5G+物聯網’實時監控,省時省力許多。”楊文春說。茶園還利用AI技術對病蟲害等茶葉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為各環節精準管理提供依據,形成全流程溯源數據鏈條。
這類數字“耳目”不僅在種植農業中實現了高效精準管理,也在養殖業中為生物安全防控保駕護航。在福建福清的星源農牧生豬養殖場,安裝在豬舍棚頂的智能攝像頭沿著軌道來回移動,盤點生豬的數量,估算每只豬體重,自動投喂機計算每頭豬的精準需求。傳感器和攝像頭還能檢測到棚屋內氮和二氧化碳水平,一旦達到閾值,通風系統就會自動開啟。
“從傳統養豬到智慧養豬,不僅解放了勞動力,也大大降低豬的得病率,豬的存活率提高到91%左右。”福建省農科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吳飛龍說。
“直通車”服務實現指尖配送
在農機、肥料、農膜等實物農資領域,數字技術搭建的農業服務平臺,正推動廣袤大地上的農業生產實現降本增效。
甘肅省臨洮縣孫家村村民孫春勝打開手機,通過釘釘數字臨洮2.0—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購買所需農資。“從這里購買化肥不但有補貼、便宜,還送貨上門,而且能保證質量。今年我種的兩畝多蔬菜,每畝地化肥能省80多塊錢,省錢的同時也不用擔心化肥的質量。”孫春勝說。
孫家村是較早嘗鮮“數字農業”的村莊。孫家村副支書孫軍華說:“全村家家都用釘釘采購。村民通過釘釘群,把所需要訂單統計后給惠民農資下訂單,實現了統一配送、統一領取。”
大城市寫字樓白領們使用的辦公軟件,在農民手中,成為采購實惠農資的利器。截至目前,臨洮縣已有18.2萬名群眾像孫春勝一樣,手機安裝上釘釘,享受到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
目前,依托數字化服務平臺,臨洮縣為3萬余戶群眾線上下單、直供配送農資3.2萬噸,為農戶節約購買成本800多萬元。農資企業也節約了營銷成本,走出“賣肥料”的限定,騰出手來延伸服務。
發展智慧農業 用數字武裝農民
農業數據資源豐富,農民對數字技術的需求迫切,農村發展數字經濟潛力巨大。不過,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農業不僅數字化水平處于相對較低位置,數字化速度也相對較慢,數字化提升空間巨大。
從2017年開始,福建省組織實施農業生產智能化提升工程,每年建設一批現代農業智慧園。目前,已建設國家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4個、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50個、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700個,輻射帶動全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0多家開展農業信息化改造提升,推動農業信息化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深度融合。
通過數字武裝農民的大腦是目前發展智慧農業的根本要務。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奇峰介紹,目前我國通過“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每個村建立益農信息社,專人為農民提供各類公益信息。此外,全國性的科教云平臺匯集全國50萬農技人員以及近5萬農業專家,幫助農戶和專家對接。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全球手機行業Q1利潤突破1億美元 蘋果智能手機陣容更受歡迎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報告,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在今年第 1 季度的利潤...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