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封鎖艱難“突圍” 深圳始終站在中國汽車電子的最前線
在我國汽車電子行業發展史上,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珠三角九市占據了最絢爛的一節篇章,書寫著中國企業如何突破重重封鎖、逐漸在這個曾經一度被外資品牌嚴重壟斷的領域里奪得一席之地,并越來越強大的美麗故事。
深圳就是這一華麗篇章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航盛電子、賽格導航、路暢科技、寶凌電子、得潤電子、眾鴻、車可訊、豪恩等一批企業,是深圳汽車電子行業的重要代表,正在中國汽車電子以及整個產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這些企業身后,有一個十多年來堅持奉獻、提供幫助和支持的組織——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既是深圳汽車電子產業一路走來、艱苦奮斗的見證者,也是我國汽車電子行業由小變大、砥礪前行的助推者和參與者。
前不久,中國汽車報《灣區智行》欄目聯系到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會軍,講述了一個從2010年到2021年的發展故事。
“重重封鎖” 必須艱難“突圍”
2009年,我國第一次登上了全球汽車產銷第一的寶座,這為整車企業的快速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除了“三大三小”之外,吉利和比亞迪等一大批民營車企也迎來空前的好時光。
然而,繁花錦繡之下有隱憂,陳會軍告訴記者,那時,汽車電子市場依舊由外資企業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
數據顯示,2009年,大陸在我國的汽車電子市場占有率最大,為14.9%,隨后為博世、電裝、德爾福、偉世通、法雷奧、天合、現代摩比斯、深圳航盛和江森自控。其中,深圳航盛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4%。要知道,當時的航盛已經是中國汽車電子企業的“翹楚”,但在諸多跨國企業面前,仍顯渺小。
更令人擔憂的是,那個時期,我國汽車電子零部件空心化問題相當嚴重,發動機管理系統、車身電子穩定系統、中央控制器、電動后視鏡等電子關鍵件主要由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生產,90%的正時齒輪系統、防抱死剎車系統,80%的電動玻璃升降系統,都由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生產。
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環境下成立的。在陳會軍看來,當時汽車信息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可以想見,汽車電子占整車價值比例將會不斷增高,再加上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中國企業如果不抓緊布局汽車電子領域,很可能就此錯失良機,也不利于中國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
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握至關重要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但想要實現進口替代,知易行難,尤其在汽車電子行業。
整車企業通常直接對接一級、二級供應商,如今,國內車企的技術水平可以說與跨國車企相比,差距不大,有些還具備自己的獨特優勢。但當我們把視野繼續深入到基礎元器件領域,目前自主掌握能力依然相對較弱,這段時間引發業內極大熱議和關注的車載“芯片”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此,陳會軍體會相當深,他與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案例。前兩年,中美貿易摩擦再起,并不斷升級。出口形勢突變,給深圳市一家汽車電子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2016年~2017年間,這家企業每年在北美和南美地區的產品出口額規模達到約3000萬~4000萬美元,美方政策生變后,該企業需要采購的進口元器件價格變高,產品生產成本一下子提高了25%之多,溝通后客戶最終只允諾消化8%,剩下的17%需要企業自己想辦法。無奈之下,為盡量減少損失,該企業只能縮減訂單量,損失了不少海外的市場份額。
“盡管這一案例并非大多數國內汽車電子企業的縮影,因為他們的主要市場還是在國內,但這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核心關鍵部件的自主可控多么重要,被‘卡脖子’是一件多么嚴重影響企業發展甚至生存的大事。”陳會軍感慨道。
400億到1500億元在創新樂土上探索前行
站在全國范圍來看,被譽為世界“硅洲”、帶著科技創新標簽成長起來的深圳,在推動汽車電子自主發展的道路上,既勢在必行、又責無旁貸。
據陳會軍介紹,早在2010年,深圳就已經擁有了千家企業從事汽車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及供銷,當地產業規模已達到400億元,占國內1/5,是我國汽車電子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群體,這也為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的成立奠定了良好基礎。行至今天,協會的會員數量增長至最初的10倍之多,深圳的產業規模也增長到了1500億元。
采訪過程中,陳會軍談到了一家在深圳新成立的創業公司——中科龍智,公司創始人是一位從事圖像和視頻識別工作的海歸博士,在調研之后,他果斷選擇了深圳作為創業的起點。
“一方面,深圳擁有較好的汽車電子產業氛圍和空間,他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奮斗;另一方面,深圳給高端創新人才提供了豐富的政策扶持和優惠政策,例如創業資助等。”陳會軍表示,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里,中科龍智就完成了產品的研發和推向市場,很快就有望進入汽車產業的配套供應鏈體系中。毫不夸張地說,換到國內其他任何一個城市,如此迅速的發展速度恐怕都很難實現。
勇擔使命 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現在的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主要提供四方面的服務:首先是行業信息服務,為會員企業及時提供重要的相關信息,主要形式包括論壇、年會和展會等,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中國汽車電子科學技術獎的評選,以此來促進汽車電子行業的科技創新;
其次是業務對接。陳會軍指出,協會已經在會員企業內部初步構建起了相對完整的“內循環”機制,促進會員單位之間的業務對接工作;
第三是政策服務,幫助會員單位更好地理解產業、地方和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此同時,協會也幫助政策制定者開展調研、規劃和建議等工作;
第四,提供金融資源等服務。眾所周知,汽車電子企業大多規模不大,在資金方面需求較多,協會會扮演“中介”的角色,為企業牽線搭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類服務里,最近協會還專門設立了知識產品工作站,針對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知識產權糾紛或其他問題,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
由于其獨特的城市氣質,深圳正吸引著全中國乃至全球試圖以新的方式造出新產品的各類企業家和創業者,在這塊樂土上,創業創新的熱潮絲毫不弱于國內任何一座城市。
202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大灣區,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而深圳,又將在“十四五”時期成長為這塊區域里最具生命力和創新力的城市。
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規模,大灣區都有希望承擔起引領行業轉型升級的重擔。身處于此,陳會軍對未來充滿信心,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將不斷擴大服務觸角,為深圳、大灣區以及全國的汽車電子企業提供更精準和更好的服務。(施蕓蕓)
責任編輯:hnmd003